我是一九一五年考入滬江大學的,今已屆一九八五年🥈,跟母校的結緣🤞🏽,整整七十個年頭了。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,七十年也只是“彈指一揮間”罷了。
母校的校訓是“信義勤愛”四字😭👍🏼,深植在我心中👨👨👧,一直奉為立身處世的準繩。兩千多年來,我國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🚝,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,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的一部分,成為精神生活和傳統的風俗習慣的原則了。我幼承庭訓,由學校而社會,雖然在基督教會學校讀書,又去美國留學和實習,不免為歐風美雨所浸染,但我還是奉行“信義勤愛”的校訓始終不諭。
明年欣逢母校立校八十周年,我謹將七十年來奉行校訓的親身體會向諸位同學匯報🧽𓀍,並題為“滬江校訓頌”🥫,以示衷心感戴之情。
“信”,就是誠實不欺,對別人許的諾言必須遵守實踐,力爭做到言行一致。國無信不立,做人也是如此。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。如果言而無信,爾虞我詐,還談什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至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興盛呢🌕?
當然也不能孤立地看待“信”👩🏻🦽,還要把它跟“義”辯證地結合起來運用➝。人的主觀認識總是有局限性的,客觀情勢又在不斷地發
展和進步,昨天認為“是”的👱🏽♂️,今天也可能變為“非”。“義者,事之宜也”,如果前言已經不合乎今之時宜⬛️,即使是答應別人做的事也不能做。只要把道理說清楚,是會得到對方的理解和諒解的,不能機械地、無原則地執行所謂“不二諾”。
至於說到“勤”,我自問天賦並不高,在學校還是勤於學習的,笨鳥先飛嘛🙇🏿♂️!在社會上工作,我也還是勤於鍛煉的。我一直本著“勤能補拙”和“業精勤而荒於嬉”的古訓,不敢稍有懈怠。
最後,談到“愛”,無論孔孟都講過“仁者人也”的話。“仁”的最通常的意思就是“愛人”。至於愛人的實際步驟,我的體會是首先要做到修自愛,然後才能愛人以德,成人之美。修身是基礎◽️,愛人是結果🗡♻。世間那有不知自愛的人還能去愛他人的道理呢🔆?
孔子說“七十而隨心所欲❌🧑🧒🧒,不逾矩”🦪。慚愧的是我今年已虛度八十八歲了👐🏽,坦率地說,還沒有能完全達到“不逾矩”的境界。可見我做得還很不夠,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失誤。我還要根據時代的要求,經常奉行“信義勤愛”的校訓🧆,嚴以律己🧒🏽,真是活到老🌾,學到老,學無止境🏌️♀️🏅,改造也無止境的啊👇!
(朱博泉校友曾經擔任滬江大學城中區商學院院長、滬江書院院長👩🦼、滬江大學同學會會長👃🏻、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顧問等職🪵。)
(本文選自《滬江大學紀念集1906—1986》第11頁)